close

這部電影 就放上這位政大校友的好文章

擺盪於政治與歷史之間

尤怡文   中國時報  2009.12.08 

     日昨,於中研究院近史所有一場精彩的歷史電影座談會─《建國大業》。在近代史學者們的導聆下,不但完整地補充了歷史背景,更讀出了這部政治宣傳大片所隱含的歷史寓意。

     無疑地,這是部政治宣傳味十足的電影,從劇情的安排到選角,無一不是政治考量,然正因其製作過程的高度政治性,讓我們得以從這部歷史劇中嗅聞出政治風向。歷史,從來就不只是事實的還原,而是對已發生事實的一種詮釋觀點,而這觀點的取捨,往往映射了當下的政治意圖,於是隨著時間、相對權力的推移,詮釋觀點也將出現位移。是以,這部電影更大的意義不在於它偏離了哪些史實,而在於它的詮釋觀點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。

    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,有些人從歷史舞台中央憑空蒸發,如江青;有些人則在獲得平反後重現舞台,如林彪;有些人則被加重了戲分,如張瀾;還有些人則從暴虐的獨裁者形象,轉化成猶如李後主般的失敗者身影,淒情蒼涼─蔣介石是也。這當中,尤其是蔣介石及國民黨形象的轉變,更值得隔岸的我們追問,如此的轉變自何而來,又將從何而去?僅僅是對往昔史觀的一種平衡,或是寓意著當下兩岸政治的變化?

     日前,由於立法委員蔣孝嚴對此片的觀點給予肯定,引起不少批判聲浪,並進而引發是否該禁止該片在台灣上映,及刪除民國百年籌備預算的爭議。面對建國與亡國的情感衝突,我們當然可以輕易地以拒看、拒聽、拒絕評論,作為消極反應。然而,當我們將眼睛矇上後,果真就可以看不到、聽不到,自外於其影響?

     近年,隨著經濟崛起,對岸不僅強化其軍事外交等硬實力,更大手筆地透過影劇形塑強大的民族意識與國家主義,並積極於海外上映,形成一種具有高度滲透性的軟權力。因此,若我們只是消極的將眼睛閉上,以忽視做為回應,則其結果將是成全了單一政治史觀的壟斷,更甚者,或許有一天我們會赫然發現,在國際視聽裡,台灣歷史的主體性已然在歷史劇情中被移除

     是以,我們需要的不應該是抵制,而是建立自己的觀點。台灣,在經過兩次政黨輪替,兩次政黨神話的幻滅後,民國百年,恰恰是一個極佳的時機,重新檢視過往服膺於單一政治意識的歷史。且不同於對岸由官方定調、統一口徑的史觀,我們更應該展現的是民主社會下的多元史觀,由民國百年基金會支持各種不同觀點對同一段歷史進行詮釋。

     正如錢穆所言「講歷史,更可叫人不武斷。因事情太複雜,利弊得失,歷久始見,都擺在歷史上。知道歷史,便可知道裏面有很多的問題。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。」唯有透過不同觀點的反覆辯證,才能幫助我們釐清過去,定位當下,終而知曉,民國百年之後,我們將何去何從。(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)


p.s.
我早早看完這片
新聞局到底開放了沒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utl898 的頭像
    wutl898

    中港高中 歷史心歷史情

    wutl8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